从「532」、「461」到「136」、「345」,以培育10多个规模大、价值高、竞争力强的全国性品牌为引领,推动了中式卷烟品牌创新力、竞争力、影响力的持续提升。
和2019年相比,「136」品牌的销售规模在5年时间增长了近30%,位列中高端产品销量第10位品牌——进入「136」序列——的商业销量翻了一番,一、二类烟比重提高为接近 2:1,其中一类烟的增量贡献超过 60%,基本形成了以一类烟为销量主体、增量主力的产品结构;「345」品牌收入规模增长了近20%,单箱批发均价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幅,整体保持合理的规模扩张和持续的结构升级带动收入的稳定增长。
截止2023年底,尽管「136」、「345」有个别指标有待实现,比如说「136」的「1」还有一定差距,「345」的「3」和「4」在数量上也还需要一些时间,但整体上「136」、「345」整体上拿出了更高标准、更快进度、更好状态,比如说「136」的「6」就比最初的门槛设计抬高了近40%,而达到「6」的品牌数量也超出了之前的预期,「345」的「5」虽然和规划相比标准提高不多,但已经有更多的品牌达到或者接近这个水平,有望在今后进一步拉高「5」的质量,尤其千亿品牌的数量更多、质量更高、势头更好,是非常突出也极具标志性的品牌成长。
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、良好市场状态,又或者带动重点品牌高质量发展,「136」、「345」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与支撑作用。
随着目标的即将达成,我们对于「136」、「345」就有一些透过数据的观察发现和新的发展期待。
比如说,考虑到二类烟价值感、贡献度的下降,特别是单箱批发均价即将进入4字头,继续用中高端产品来进行销量排名,显然缺乏足够的带动性、引领力,以目前一类烟的空间感、支撑性,假如用一类烟来进行「136」排名,或许有助于更好地重点品牌规模做大、结构做强,而一旦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价,有些品牌基座偏沉、销量和增长依赖二类烟的短板就暴露了出来,同时未来保持规模和结构的可持续也将面临更多挑战和风险。
又比如说,品牌发展的规模边界在哪里?是不是越大越好?有没有多少万箱的规模执念?在存量维护为主、规模增速放缓的趋势中,是不是必须保证足够的规模增速?如何维护品牌发展的稳定性、成长性?又比如,结构增长的峰值顶点在哪里?结构与规模如何更好平衡兼顾?如何抓住市场空间和结构机会?如何保证必要的结构冗余和发展后劲?
也正因为此,现在要考虑的,不再是拘泥于单纯的指标达成,甚至于为了达标达标,既没有技术含量,也没有任何必要,某个指标高一点低一点,某类品牌多一点少一点,指标实现快一点慢一点,都不是问题。事实上,从「136」、「345」发布之初,大家的感受就是追求更高质量、更可持续的方向引领,而不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名单进入。
真正的关切,是在坚持——规模大、结构高、竞争力强——大的方向,围绕加快培育中式卷烟全球领先品牌来定位、设计品牌发展新的方向和目标,推动实现大而强、又强又大的品牌成长,支撑整个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。
如果以这样的思路,用一类烟来规划新的「136」,同时进一步拉高「345」的标尺,都是可行的,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,但在新的目标要求之前,重点品牌需要新的自我激发,或者说,适当淡化量化指标本身,追求更高质量、更好状态、更可持续的品牌发展。
因为「136」、「345」以后,大品牌接下来要走的路几乎没有前路可循,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参考。百万箱、两百万箱一类烟,百万箱、数十万箱高端产品,十万箱超高端产品,一批千亿级品牌成长起来,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甚至以前很难想象的品牌高度,这也意味着品牌发展面临着更高层次、更高水平的全新挑战。对于品牌发展而言,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看到河想办法过河的探索摸索。
短期之内的挑战,一个是产品品质的维护,这个不多讲,尽管有足够充分的硬件、能力和技术、经验,但现在这么大体量的品牌/产品,保持质量的稳定性、均衡性,仍然需要时时刻刻都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,进嘴巴的东西骗不了人,谁都不会选变了味的东西。另一个是市场状态的维护,现在不是愿不愿意、有没有能不能保持好状态的问题,而是如何更好地兼顾平衡,大品牌/大产品是稳增长的主力,也承担了更大的状态压力,这个度的把握,不仅取决于品牌意志,也离不开全局观念、系统思维,此外还需要不断提高状态维护的技术和细节,有但不能只有投放建设。
更长远地考量——从产业稳增长的角度——更高效率的存量维护,怎么样有效地跟进需求、服务需求、满足需求,发挥大品牌的知名度、美誉度来更好地稳需求、稳增长。这里面需要把握的,一是优化供需关系,该满足的要合理满足,该保证的要尽量保障;二是降低交易成本,对成熟度高的价位和市场,没必要重复低效的1+1-1=1。共育品规目录是非常精准且精细的政策设计,在具体化支持大品牌/大产品更好发展的同时,最大限度发挥行业的治理优势、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。
更高质量的增量牵引,技术创新永远是最好的品牌保鲜,也是最管用的价值升级,尤其在需求转弱、消费乏力的外部环境中,以新技术、新产品来创造新体验、新价值,让消费者真真切切体验到感知到技术进步、风格创新,产品开发就是开发产品的用户体验,是贯穿于消费全过程的感知体验,现有产品的创新表达才有品牌的价值升级。当然,考虑到技术发展与需求变化,成熟产品的延续性、改善性创新,更好地服务好现有消费群体也是另外一种意义的增量牵引。
在这个意义上,我们需要新的「136」、「345」,但又不止于「136」、「345」,而是朝向规模大、价值高、竞争力强接续前行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阿烟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hbtzlt.com/208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