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

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

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

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

当八十岁的余光中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,真情流露中写下了这片长诗《洛阳桥》。

这首被称为泉州版《乡愁》的诗,被许多远在他乡的泉州人无数次地默念于心头。

泉州这座城市的独特性,在全中国甚至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。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图片出自网络

它的历史和文化从来都不在博物馆里,而在寻常生活的一呼一吸中。它的古老并不流于形式和物件,而是一种至今犹存的气质。

01

商业文明的开启

泉州,古称“刺桐”,最初生活在这里的是,古越族的先民。

当强势的秦始皇,将兵锋指向东南后,传统的刀耕火种、渔猎生活被彻底打破。

古越族与北方南下的汉人从此慢慢融合,直到不分彼此。

晋代时期,“衣冠南渡”的事件,让泉州人口大幅提升,也将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带到了这里。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中原世族南迁图|图片出自网络

至今,泉州的母亲河仍被称为“晋江”,以纪念这一特殊历史时期。

从此,只要北方一旦发生动乱,泉州便是中原汉人南下的选择之一,这座城市为南下的汉人提供了赓续文明火种的载体。

唐代“安史之乱”和宋代“建炎南渡”,使得泉州的地位越发重要。

但是,泉州境内山峦起伏,丘陵、河谷、盆地错落其间。

地势西北高东南低,山地、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,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,耕地资源并没呀那么富余。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泉州地势图|图片出自网络

人口的激增又会使得这一矛盾越发凸显,穷则思变,其中一部分人,只能放弃农业,学着做生意,以此来养活自己。

没想到,打开了另外一片天地。

泉州的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,海岸线总长541公里。对于发展对外贸易而言,是得天独厚的条件。

唐朝时期,在丝绸之路的彼端,有一个强大的政权——阿拔斯王朝。

作为阿拉伯文明的一部分,那里的人们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一种习惯,都更加热衷于经商。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唐代泉州阿拉伯商人|图片出自网络

唐朝官方对于他们的到来大开绿灯,比如说在宗教上唐廷准许阿拉伯人建立伊斯兰蕃坊。

律法上阿拉伯人与阿拉伯人之间也可以使用伊斯兰教法。此外,甚至还包括见李隆基可以不用跪拜,比唐朝本土人的待遇高很多。

最初,阿拉伯人更加倾向于选择广州作为贸易港口,但是泉州距离明州(宁波)、高丽、日本较近。

因此当阿拉伯人到达广州后,会留一部分贸易货物前往泉州,开辟更广袤的商业版图。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阿拉伯商人的奇幻漂流|图片出自网络

可以说,泉州人的经商,当初只是“混口饭吃”,只是没想到,后来混得风生水起。

02

超越广州的“东方第一大港”

与广州相比,泉州的贸易优势更为突出。

泉州地处低纬度,东临海洋,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,气候条件优越,冬季刮东北风,夏季刮东南风。

这让阿拉伯海商不管是去东北亚的高丽、日本, 还是去南亚各国都十分便利。

而相比较下,广州的季风时节只适合向南航行,一年的大多数时间里很少有时间可以去东北亚。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宋代泉州港复原|图片出自网络

其次,泉州市境内溪流密布,发源于本市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34条,总长度1549千米。

其中晋江水系15条,九龙江水系5条,闽江水系9条,单独入海5条;

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81条,总长度为2156千米。

晋江、洛阳江为泉州市主要河流。

这些河流本身都为深水区域,既是海口又是河口,能承载吨位更高、数量更多的商船,自然也能吞吐比广州更大的贸易量。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洛阳江|图片出自网络

超越广州,成为中古时期的“东方第一大港”,只是时间问题。一个意外事件,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。

在中唐时期,阿拉伯客商因为广州地方官的盘剥,指挥雇佣军劫掠、焚毁广州城,然后乘船西去。

晚唐时期,黄巢攻破广州后,对广州的阿拉伯商人进行了屠杀,这其中受害的还有祆教徒。

经历了这两次严重的冲突,阿拉伯人均对广州产生了阴影,因此当宋朝建立,恢复贸易后,他们摒弃广州而选择了泉州。

宋代造船技术的发达,加上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,泉州本土的商人也开始了对外的探索。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泉州本土商人出海|图片出自网络

敢为人先的泉州人,甚至开辟了一条新的航线。

原本阿拉伯海商走的是从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,然后向东的北线。

但泉商人向西穿越马六甲海峡以后,探索了从马尔代夫海域经查戈斯群岛(印度洋中部)和塞舌尔群岛、再往东航行可直达科摩罗(东非)、红海的南线。

可以说,当我们沉浸在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中不可自拔的时候,这份荣耀完全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北宋,开创这一历史先河的正是泉州人!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泉州港俯瞰图|出自网络

南宋定都杭州后,由于明州等城市遭遇过金军的攻击,泉州的地位越发重要。

阿拉伯海商出于航海成本和战争风险的多方面考虑,选择了在泉州进行贸易。

因此,泉州成为了名副其实的“东方第一大港。”

03

华戎交汇的前沿

向海而生、开放融合的传统基因,塑造着泉州生动多彩、充满活力的社会风格和文化面貌。

这里不仅有传统的儒释道本土信仰,还充分洋溢着海上丝绸之路沿岸的风情。

作为儒学大宗师,朱熹先后四次在泉州居住和访友。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朱熹在杨林书院的题刻|出自网络

在泉州期间,积极讲学、办学,直接推动了南宋时期泉州书院的兴盛。

其中的杨林书院,山上还留下“活源”、“仙苑”等朱熹的题刻。

朱熹与泉州结下的不解之缘,使泉州出现了一大批朱子门人,无怪乎时人骄傲地宣称:“华夏文脉,古称邹鲁,今称闽越。”

相传,朱熹在泉州的时候,还造访过精于琴法的天庆观道士苏绍成。

泉州的道士除了以各种“神迹”著称外,他们还善于岐黄之术,在中古时代,这里的道教元素一度非常兴盛,还吸引了道教史上著名仙师白玉蟾的造访。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泉州第一座道观“元妙观”|图片出自网络

除了儒道两家思想,儒家和佛教思想也在泉州有过不少交集。

朱熹和好友陈知柔造访延福寺,受到寺僧热情接待。方丈慕朱子大名,请他为九日山题写山名。

朱熹欣然命笔,写下“九日山”三个大字,方丈请来名匠镌刻于隐君亭旁一巨大摩崖石壁上。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朱熹“九日山”题刻|图片出自网络

而佛道两家思想在泉州更是和谐共存。

清源山下的老君岩造像面目和蔼慈祥,脸含笑意、静观众生、独具神韵,尽显道家的庄严意境,清源山中的纯阳洞,奉祀的是道教的裴仙。

《重建清源纯阳洞记》石碑的碑文开头说:“天下山川岩洞幽胜之处,必仙佛所庐,佛或因仙而居,仙或因佛而显,乃相与成物外之风致也”;

最后又云:“悟清净无为之理,了仙佛异派同源。”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清源山老君像|图片出自网络

处道教圣地,后世将其重建修复的却是僧人用平,这体现了佛道之间的相互包容、相互尊重。

提到佛教,便不能不说“闽南第一古刹”开元寺。

东塔镇国塔、西塔仁寿塔均为五层八角石构楼阁式塔,塔身各面浮雕佛教主题造像,故事也多取材于佛经及古代印度的民间神话传说。

大殿后廊檐间的一对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,还有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,这些都是明代修大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印度教寺庙移来的。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开元寺的印度教元素|图片出自网络

此外,泉州还曾有两座印度教寺,一座建于元初,供湿婆神;一座建于元末,号“番佛寺”。

如今,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有一尊1934年在南校场发现的毗湿奴石像;晋江池店有一座小庙供奉印度教女神石像。

在泉州众多外来宗教遗迹中,晋江草庵前还曾出土印有“明教会”的黑釉碗残片。

草庵内依崖壁凿成圆形佛龛,龛内有一尊高约1.5米的摩尼光佛浮雕。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摩尼光佛|图片出自网络

历史上,各种宗教在泉州相遇,最终在这里和平共处、和谐共生,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画卷,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。

04

活力充沛的民间

如果说各种宗教遗存让泉州显得古色古香,那么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,则让我们看到泉州人的活力。

唯有活力,才能绵延,也才能解释为何文明在这里得以保存完好。

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、风俗习惯、传统工艺、文化艺术、乡土饮食等历代传承。

泉州现有各级非遗项目696个,其中国家级36个。6个世界级非遗项目,以南音说唱最为知名。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南音说唱|图片出自网络

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、三弦,左洞箫、二弦,执拍板者居中而歌,这与汉代“丝竹更相和,执节者歌”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。

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,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。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、十目九节的洞箫、二弦、三弦击拍板等,也都因袭古乐器遗制。

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,蕴含了晋清商乐、唐大曲、法曲、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、戏曲音乐等内容。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南音说唱|图片出自网络

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,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。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,归韵收音。南曲曲调优美,节奏徐缓,古朴幽雅,委婉深情。

泉州南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,作为陶冶情操、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,它与闽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,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。

除了在闽南地区的泉州、漳州、厦门和港、澳、台地区以外,泉州南音还流播到菲律宾、印尼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缅甸、越南等国家,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,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
一座三线城市,却被称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

南音说唱|图片出自网络

千年海丝、闽南文化是泉州城市的根和魂,泉州一直以发掘好、利用好这座文化宝库为己任,让文物说话,让历史文脉传承,让城市留住记忆。

泉州还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,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华侨、华人在经济、教育层面为乡梓、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,涌现出一大批贡献巨大、成就杰出的乡贤硕彦。

他们是推动泉州经济、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,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。

参考资料:

文史宴《中国海贸最繁荣的宋元时代,第一大港为何是泉州不是广州》

中央民族大学《“世界宗教博物馆”泉州,透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气度》

泉州官网《泉州概况》

走读梵《泉州极简史》

中国非遗网《南音说唱》

本文创作团队

作者 | 赵希夷

策划 | 赵希夷

编辑 | 赵希夷

*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疑问烦请联系

原创文章,作者:看鉴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hbtzlt.com/3699.html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